近十年,中國光伏產業以年均25%以上的增速完成了從產能短缺到全球主導的蛻變,在一路高歌猛進中,硅料價格也經歷了從“擁硅為王”到產能過剩的階段。
硅料,作為光伏產業的重要環節,一直都備受市場關注。而硅料企業的風吹草動也都在不斷牽扯著行業的神經。
進入9月,各個光伏企業均發布了半年報,依舊是有人歡喜有人憂。9月8日,合盛硅業召開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據悉,本次說明會,實際控制人羅立國與其子羅燁棟,分別以董事長和總經理身份出席會議,回應投資者的提問。
二季度虧損6.57億 業績“翻車”
2025年8月28日,合盛硅業公開2025年半年度報告,令人有點震驚。在今年一季度報中,該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2.60億元,但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6月,其公司出現6.57億元的虧損。
據悉,這是其十余年來首次單季度業績“翻車”。
根據其半年報告,合盛硅業上半年營業收入為97.75億元,同比下降26.34%;歸母凈利潤為-3.97億元,去年同期凈利潤9.78億元,同比下降140.60%;扣非歸母凈利潤-5.33億元,同比下降159.29%。
合盛硅業上半年期間費用為9.7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02億元;期間費用率為9.98%,較上年同期上升1.86個百分點。其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22.73%,管理費用同比減少18.58%,研發費用同比減少43.64%,財務費用同比增長 22.4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5.2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987.93%。根據其半年報,可以看出,合盛硅業目前主要的賺錢業務是有機硅,上半年,合盛硅業的有機硅業務實現主營收入46.62億元,占總收入的 47.69%,毛利率為17.36%。工業硅業務收入為40.09億元,占比 41.01%,毛利率14.63%。而光伏業務僅收入5.79億元,占比5.93%,毛利率為-110.08%,虧損嚴重。
對于為什么虧損,合盛硅業也給出了答案。
2025 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在復雜環境中呈現弱復蘇態勢,但地緣政治博弈與貿易摩擦對產業鏈形成新擾動。受此影響,工業硅、有機硅和多晶硅行業呈現供需結構分化特征,市場價格在成本支撐與需求疲軟間震蕩。
上半年,工業硅行業在供需博弈中承壓運行,價格呈現單邊下行后觸底震蕩態勢。據百川盈孚統計,供應端,西南地區豐水期開工率不如往期,三大主產地區開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上半年國內工業硅產量為 185 萬噸,同比有所下降。而需求端分行業呈現分化:多晶硅廠家多數處于降負荷運行狀態,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 59.7 萬噸,同比減少 44.0%;
光伏行業 2025 年上半年在政策驅動下呈現跌勢放緩特征。受相關政策影響,終端搶裝潮刺激,下游需求迎來了一個小“爆發”。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5年1-6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達 211.21GW,同比增速達107%,創歷史新高。但整體看,上半年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價格持續低于生產成本甚至現金成本,各環節企業均維持較低開工率。
公司存貨達94.02億
堅持以一體化產業鏈為核心
9月8日,合盛硅業召開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也針對當前熱點話題給予了解答。
其表示,公司2025 年上半年公司階段性虧損,主要因工業硅銷售價格下降、光伏板塊停工損失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工業硅、有機硅和多晶硅等核心產品價格大幅下滑。2025年上半年,工業硅價格同比下降36.2%,多晶硅價格下跌21.03%,導致公司營收減少,毛利率降至7.92%(同比下降15.37個百分點),凈利率轉負。
下游光伏行業需求疲軟,多晶硅開工率低迷,工業硅銷量不及產量,庫存高企。截至2025年6月,其公司存貨達94.02億元,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81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損失1.67億元。
近期,在國家 “反內卷” 行動及行業自律推動下,晶硅光伏產業逐步回歸健康發展,對上游工業硅行業產生積極影響,且原材料價格企穩提供成本支撐。同時,合盛硅業支持多晶硅行業走出惡性競爭,其表示會積極響應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倡議。在業績說明會中,合盛硅業未表示打算變賣光伏產線資產,仍堅持以一體化產業鏈為核心,強化工業硅和有機硅優勢,但暫未提及拓展光伏產品產銷的具體措施。
超805億激進擴張 負債近370億
合盛硅業,在我國硅料市場,曾經是王者一般的存在。回顧過往,工業硅和有機硅市場呈現出沖高回落的態勢。2021 年,光伏產業鏈上游產業迅猛爆發,工業硅及有機硅作為上游原材料需求旺盛,均價同比分別上漲 72% 和 68%。
截至2021年底,其工業硅產能全球第一,國內產能占比為15%;有機硅產能為國內第一,產能占比高達26%。
而光伏產業鏈的火爆行情,直接帶動了合盛硅業的業績飆升。2021年,合盛硅業實現營收213.85億元,同比增長137.99%;歸母凈利潤達到 82.22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84.52%。
合盛硅業2021年股價漲超300%,總市值超 2600 億。據胡潤百富榜,公司實控人羅立國家族財富高達1400億元,成為寧波首富。
合盛硅業如今的業績驟降,也不乏存在激進擴張的反噬。
2021-2023年,其公司宣布超805億元的擴產計劃,包括多晶硅、光伏組件等項目,其中,光伏一體化相關投資達到630億元。但產能釋放后遭遇市場低迷,新增產能利用率不足,折舊和財務費用增加,加重了業績壓力。截至2025年6月,其公司流動負債達369.8億元,貨幣資金僅10.22億元,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硅料限產控價 行業能否迎來好轉?
而合盛硅業業績下滑的背后,是硅料市場價格長達3年的低迷。2015年多晶硅價格約100元/kg,2018年跌至50元/kg,2021年因供需錯配漲至270元/kg,2024年受產能過剩拖累降至3.44萬元/噸。即使是現在硅料經歷了10周的上漲,依舊是在5萬元/噸徘徊。
但隨著 “反內卷” 政策的逐步落地,光伏行業已初見成效。
從價格方面來看,自 7 月初以來,硅料、硅片等光伏產業鏈價格持續上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多晶硅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部分企業已停止低價拋售。這一方面得益于政策釋放的積極信號,另一方面也與企業協同限產限銷有關。價格的企穩回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成本壓力,改善了現金流狀況。
在市場秩序方面,低價銷售、惡性競爭的情形有所減少。行業協會積極發揮作用,倡導公平競爭、有序發展。企業也開始意識到,單純依靠低價競爭難以持續。
這一系列動作直接推動市場情緒升溫,多晶硅期貨主力合約單日漲幅超3%,但現貨市場仍呈現“價漲量縮”的矛盾態勢。
然而,要徹底打贏翻身仗,無論是合盛硅業還是其他硅料企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落后產能的退出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難以完全解決。其次,需求端的制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國內電力消納問題、國外貿易壁壘等,仍限制著行業的發展空間。此外,政策的持續發力和有效執行也至關重要。如何確保各項政策落地生根,形成長效機制,是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行業調整期,合盛硅業上半年業績遭遇“滑鐵盧”,下半年究竟能否迎來轉機?世紀新能源團隊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