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諸多因素交織,使得行業競爭愈發激烈,部分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德國太陽能逆變器巨頭SMA Solar Technology 近期的財務表現,便是這一復雜市場環境的一個縮影,引發業界對歐洲光伏企業生存狀況的廣泛關注。
同比大降196% 陷虧損困局
8月7日,SMA Solar Technology 公布的財報數據不容樂觀。2025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達到 4240萬歐元(約合3.54億元人民幣),而2024年同期凈利潤為4410萬歐元,同比下降 196.15%。
從銷售數據來看,2025 年前六個月總營收為 6.849 億歐元(約 7.975 億美元),而 2024 年上半年為 7.593 億歐元,同比下降 9.8%。在細分市場中,戶用領域銷售額僅 5400 萬歐元(約 6300 萬美元);工商業領域銷售額 6210 萬歐元(約 7230 萬美元)。與 2024 年上半年的 1.099 億歐元和 1.136 億歐元相比,以及 2023 年同期的 3.273 億歐元和 1.942 億歐元相比,這兩個領域的銷售額呈現出明顯的縮水趨勢。
SMA首席執行官Jürgen Reinert表示:“2025年上半年,戶用和商業系統市場仍然疲軟。除了德國增長率下降外,來自亞洲供應商的競爭和價格壓力再次加劇,此外,一些分銷商的庫存水平居高不下,并且下降得非常緩慢。”與此同時,2025年上半年大規模和項目解決方案部門的發展正如預期的那樣,高于前一年。該細分市場的前景仍然良好。然而,由于關稅的不確定性以及新的《稅收和支出法》(OBBB)下仍然不明確的安全港要求有所增加。
從利潤率角度分析,2025 年上半年 EBITDA 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 10.6% 驟降至 1.3%,同期總 EBITDA 為 5510 萬歐元(約 6420 萬美元)。這份財報清晰地反映出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在戶用及工商業領域增長放緩的現實,也為行業參與者敲響了警鐘,在價格競爭和庫存管理方面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SMA Solar Technology 發布的報告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收益大幅下降,凈收入為550萬歐元(2024年第一季度:2850萬歐元),降幅達80%。公司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EBITDA) 為 2460 萬歐元,而去年同期為4990萬歐元。SMA Solar表示業績符合預期。2025年第一季度,SMA Solar總銷售額為3.277億歐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3.618億歐元)同比下降9.4%。逆變器銷量也從2024年第一季度的4.3GW略微下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4.1GW。SMA Solar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和收入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家庭解決方案和工商業解決方案部門的銷售額下降和固定成本下降。
裁員應對危機 1100人將失業
回顧 SMA Solar 的發展歷程,過去幾年它曾經歷過輝煌時期。銷售額、收入和利潤率都有顯著增長,尤其是在能源危機期間,得益于高電價和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擔憂,刺激了人們對替代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購買太陽能系統,SMA Solar 的利潤更是一次又一次大幅增長。2023 年,SMA Solar 甚至再度達到 2010 年創下的銷售紀錄,公司多次上調預測,此后股價更是上漲了80%以上。
然而,好景不長。太陽能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的同時,德國的光伏系統需求卻急劇下降,補貼大幅削減,逆變器價格也陡然直下,這讓SMA陷入了巨大危機。
根據公開數據,2024年SMA Solar公司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EBITDA) 虧損16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26億多元。同2023年的3.11億歐元相比,下滑顯著。面對如此困境,去年9月,SMA簡化公司結構和管理,正式宣布了重組轉型計劃,計劃削減1.5億至2億歐元(1.674 億至 2.232 億美元)的成本以應對“動蕩”市場環境。
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正式告別過去家庭、商業和工業、大型項目解決方案部門“三駕馬車”的模式,變更為家庭和商業解決方案、大型項目解決方案部門“雙核”模式。
同時,SMA又宣布將在全球裁員1100人,其中三分之二為德國員工。SMA Solar表示,本次裁員是由于光伏市場需求疲軟以及高達1.4億歐元的重組計劃導致的貶值。
盡管短期面臨挑戰,SMA管理層對大型項目領域的前景保持樂觀。Reinert表示“該細分市場的前景依然良好”。截至2025年3月31日,SMA Solar還有高達12.93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5.5億元)的積壓訂單,這為公司未來業績提供了一定支撐。
SMA Solar 當前的財務困境,不僅是自身經營策略和市場競爭的結果,更是全球光伏市場復雜多變的一個體現。在全球光伏市場增長放緩、政策環境不穩定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美洲市場面臨重大政策沖擊的情況下,SMA Solar 以及整個光伏行業都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模式,積極應對價格競爭、庫存管理、政策變動等諸多挑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與突破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