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天合光能全球戰略、產品與市場負責人張映斌博士受邀參加2025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大同)研討會并發表以“倡導組件綜合效率與綜合發電評價新體系”為主題的演講。在新能源全面入市背景下,他呼吁建立以“組件綜合效率與綜合發電”為核心的評價新體系,優化電站投資測算模型和邏輯,助力客戶提升投資收益率,為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綜合效率與綜合發電指標更科學,契合技術趨勢
張映斌指出,2018年前,行業以多晶組件為主,只正面發電,背面不發電,設定為正面效率為組件核心指標符合當時技術實際情況。但2018年之后行業進入雙面發電時代。隨著雙面發電技術的進步,組件背面率(雙面率)普遍已經從過去的50-60%水平提高到80%以上,背面發電貢獻高達16.55%。根據第三方統計及預測,2024年雙面組件市占率已經達到80%,預計2025-2028年全球市占率占比86-88%。
當前,光伏行業正經歷深刻的市場化變革,傳統以正面效率為核心的組件評價體系已難以全面反映組件性能及系統收益,也無法全面衡量組件的真實價值。背面發電貢獻已成為提升系統整體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行業邁入TOPCon 2.0/3.0時代,得益于背面率(雙面率)10-15%的優勢,TOPCon組件綜合效率更高,且在雙面發電場景,背面輻照度越高,TOPCon組件的綜合效率越高。展望未來,TOPCon技術仍有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間,隨著雙面全鈍化接觸技術、光陷阱技術、超細柵線技術等的導入應用,TOPCon技術每年將實現0.3-0.4%的電池效率提升,背面率將提升至85%以上。
電站投資測算邏輯正在重構, TOPCon綜合發電價值凸顯
國家發改委136號文明確規定,自2025年5月31日起,新增光伏項目全部電量須參與市場化交易,光伏電價機制也發生深刻變化。當前,全國已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中午設定為谷段電價,部分區域中午電價相較平段下降高達90%。而光伏系統的最大出力時段恰好對應電價最低的中午時段,“發得多未必賺得多”的局面日益凸顯。
針對這一挑戰,張映斌指出,提高早晚(弱光)時段的發電能力以及組件的背面率(雙面率),將成為提升投資回報率和客戶收益的關鍵。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實測數據顯示,6月期間組件背面日照時長可達4.52小時,占總輻照量的21.58%,而這些時段往往電價更高,發電收益更可觀。
TOPCon組件憑借高背面率(雙面率)和優異的低輻照性能,在早晚和弱光時段持續輸出,有效提升全天綜合發電量,幫助用戶在高電價時段鎖定更高收益:以青海地區項目為例,地表反射率25-30%。對比其它高效技術產品,TOPCon 2.0/3.0組件發電總量高2-3%,而在早晚高電價時段,發電增益高達4.14%;當峰谷電價差為0.1-0.4元/度時,對應加權電價提高0.25-0.58分/度,客戶投資內部收益率(IRR)可相應提高0.68-0.94%,對應100MW電站年收益可達百萬元。
契合新能源全面入市新要求,挖掘TOPCon等技術產品深層價值
張映斌強調,建立以“組件綜合效率和綜合發電”為核心指標的評價體系,既科學衡量了光伏組件正背面綜合發電性能,又與時俱進地推動電站投資測算模型和邏輯的優化,契合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時代需求。
當前技術多元化發展,張映斌呼吁行業不忘初心,光伏技術產品應始終以提高客戶價值收益為核心。他表示,“采用組件綜合效率和綜合發電評價體系,可以科學、全面衡量不同技術產品的綜合性能。未來5年內多技術共生,各自在不同應用場景發揮優勢,TOPCon將持續保持主流地位。”
隨著光伏電力全面參與市場化交易,系統收益能力將成為衡量項目優劣的核心指標。張映斌表示,未來將繼續倡導“組件綜合效率與綜合發電”的評價體系,與行業伙伴一道,推動光伏行業向“重系統綜合價值、重客戶收益”邁進,共筑高質量、可持續的光伏產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