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型儲能成為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的重要手段。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為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裝機規模首次超過抽水蓄能,平均儲能時長為2.3小時,單站規模10萬千瓦及以上項目裝機占比約為62%。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9491萬千瓦/2.22億千瓦時,較2024年年底增長約29%。其中,內蒙古、新疆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1000萬千瓦,山東、江蘇、寧夏裝機規模超500萬千瓦。
目前,新型儲能以獨立儲能、共享儲能和新能源配儲為主要應用場景,合計裝機占比在2024年年底接近90%,有力促進了新能源開發消納,有助于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動以及電網企業調度機制的不斷優化下,新型儲能應用效果逐步顯現。2024年新型儲能年均等效利用小時數911小時,比2023年提升約300小時。浙江、江蘇、重慶、新疆等8個省份年均等效利用小時數超過1000小時。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多地電力負荷創新高,新型儲能為頂峰時段電力保供貢獻了關鍵力量。其中,江蘇、山東等地先后開展全省新型儲能電站用電高峰期間集中調用,調用同時率超過95%。
雖然裝機容量呈快速增長態勢,但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在規劃統籌、技術創新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新型儲能規劃建設與電力系統多維度需求有待深度融合。截至6月底,國家電網經營區有22個省份發布了新型儲能規劃,總裝機規模達7740萬千瓦,接近2025年國家規劃規模的2倍。然而,現有儲能規劃多是基于新能源發展規劃按比例進行配置,對不同技術類型的新型儲能及新型儲能與抽水蓄能、火電等其他靈活調節資源的發展規模、時序缺乏統籌規劃,對獨立儲能建設布局缺乏科學引導,對各類新型儲能的多重價值缺乏量化評估。面向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不同時間尺度的有功調節類以及無功支撐類等多維度調節資源,要綜合考慮新型儲能、抽水蓄能、煤電靈活性改造、需求側響應等調節資源的技術經濟特性,結合地區源荷發展規劃、網架建設等實際情況,科學規劃新型儲能發展規模、布局和建設時序。
二是高安全、長時、構網型儲能技術有待培育。面對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的系統安全問題和靈活性需求,以及高溫、寒潮等極端天氣頻發情況,大容量、長時、高安全可靠性的儲能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新型儲能仍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主,本征安全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安全性較高的儲能技術在經濟性方面與鋰離子電池差距較大,仍需在產業鏈建設和技術突破方面給予政策扶持。要加快推動適用新型電力系統的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性、長周期的儲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動壓縮空氣儲能等已示范應用的技術逐步商業化運營,加大構網型儲能技術應用示范力度,集中攻關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技術,使其具備規模化應用條件,超前布局熱質儲能、氫儲能、金屬空氣儲能等長時儲能技術,有力支撐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電力保供和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作者單位: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所